2023年,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區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省會引領戰略和全市“一樞紐四中心”發展定位,聚焦“走在前、勇爭先、善作為”的目標要求,緊扣“項目為先、實干奮進,爭分奪秒拼經濟”工作主線,堅定信心、開拓進取,推動全區經濟發展穩步向好。
一、綜 合 據“五經普”數據顯示,2023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13.0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8.05億元,增長3.3%;第二產業增加值143.93億元,增長1.6%;第三產業增加值221.04億元,增長4.1%。三次產業結構為11.6:34.8:53.6。
二、農 業 農業生產: 2023年,全區完成農林牧漁業現價總產值85.7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3.6%。其中,農業產值35.92億元,增長1.4%;林業產值1.72億元,增長17.9%;牧業產值21.1億元,增長3.2%;漁業產值18.65億元,增長5.1%;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8.31億元,增長8.8%。 農產品產量:全年糧食總產量42萬噸,油料產量1.47萬噸,肉類總產量6.4萬噸。 漁業:全年水產品總產量7.78萬噸。 生產條件:全區已建成中小型水庫79座,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88萬千瓦,水稻機耕面積6.88萬公頃,機種面積4.36萬公頃,機械收獲面積6.87萬公頃。 農業產業化: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100家。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19家,市級78家。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2023年,全區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4.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3.9%。全區規模以上工業28個行業大類中有14個行業增加值實現增長,5個行業增速達到20%以上。其中,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紡織業、儀器儀表制造業、家具制造業和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分別增長90.6%、67.5%、64.9%、45.8 %、20.1%。 工業經濟效益: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為100.1%,下降2.4個百分點;實現營業收入345.14億元,增長36.8%;實現利潤總額6.99億元,增長130.8%。 建筑業:2023年,全區資質以上建筑企業完成施工產值111.5億元,下降58.8%。房屋施工建筑面積422.47萬平方米,下降38.7%;房屋竣工建筑面積219.14萬平方米,下降37%。按施工產值計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為48.2萬元/人。
四、固定資產投資 2023年,全區500萬元及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0%。其中,工業投資增長93.1%,建筑安裝投資增長5.8%,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9.7%。全年施工項目161個,其中新開工項目95個。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下降78.9%,第二產業投資增長85.3%,第三產業投資下降5.0%。三次產業在固定資產投資中所占比重為0.1:22.6:77.3。全區商品房銷售面積38.78萬平方米,增長7.4%
五、國內貿易 2023年,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6.43億元,增長8.3%。分行業來看,全區實現批發業銷售額350.61億元,增長7.9%;零售業銷售額131.44億元,增長10.3%;住宿業營業額2.09億元,增長13.0%;餐飲業營業額14.02億元,增長19.6%。
六、對外經濟 2023年,全區實際利用外資1000萬美元;實際利用內資99.1億元,增長11.1%。
七、交通郵政 交通運輸:2023年,全區完成公路貨物運輸周轉量42.49億噸千米;完成水運貨物運輸周轉量7.24億噸千米。 郵政通信業:2023年,發送郵政函件9.91萬件;發送郵政包裹1.64萬件;訂閱郵政雜志21.75萬份。全區固定電話用戶4.99萬戶,手機用戶85.05萬戶,互聯網寬帶用戶31.6萬戶。
八、財政和金融業 財政:2023年,全區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4.09億元,同比增長10.0%。從收入完成情況看,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增值稅9.22億元,增長66.5%;企業所得稅0.88億元,增長2.7%;城市維護建設稅1.54億元,增長38.1%;教育費附加收入0.69億元,增長0.9%。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1.22億元,增長6.1%。其中,公共安全支出2.13億元,下降7.1%;教育支出17.34億元,增長0.2%;科學技術支出3.76億元,增長0.1%;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8.26億元,增長22.5%;衛生健康支出4.06億元,下降21.7%。 金融業:2023年末,全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765.09億元,比年初增加100.35億元,增長15.1%。其中,住戶存款498.35億元,較年初增加75.19億元,增長17.8%;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750.12億元,比年初增加70.15億元,增長10.3%。其中,短期貸款202.49億元,占全部貸款的26.9%;中長期貸款516.1億元,占全部貸款的68.8%。
九、文化和科技 文化事業:全區現有文化館1個,鄉鎮文化站17個,鄉鎮廣播站17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鄉鎮民間劇團19個,組織文藝活動64次,舉辦各種展覽12次。 科學技術: 2023年,全區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科學技術支出3.76億元,同比增長0.05%。全區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8家,累計擁有高新技術企業69家。全年登記技術合同408項,實現技術合同成交額15.56億元,增長105%。全年專利授權量830件,下降12.4%;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440件,增長66.7%。
十、衛生和教育 醫療衛生:2023年末,全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32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7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家,婦幼衛生機構1家。全區醫院、衛生院實有床位數1695張;擁有執業醫師942人、執業助理醫師290人、護士1878人。 基礎教育:2023年,全區公共財政預算支出中用于教育支出17.34億元,增長0.2%,占全區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24.3%;全區普通高考報名人數10608人,高考錄取人數7432人,其中本科3454人,專科3978人;中小學生在校生74208人、學前教育在校生18164人;普通高中專任教師1264人、中小學生專任教師4635人、學前教育專任教師1475人。
十一、城建綠化 城建綠化:2023年,新建區城市管理事務中心綠化養護面積約 2.39平方公里。其中,綠地率35.14%,綠化覆蓋率38.09%,人均公園綠地面積9.22平方米,道路綠化普及率94.6%,達標率88.3%。
十二、人口和就業 人口:據新建公安分局戶籍統計,2023年全區實際管轄區域年末戶籍總人口為55.6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9.71萬人,鄉村人口35.95萬人。據市統計局反饋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按管轄范圍新建區常住人口61.6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4.3萬人,鄉村人口17.36萬人,城鎮化率71.85%。出生人口4350人,出生率7.08‰;死亡人口2919人,死亡率4.75‰。 城鎮再就業:2023年,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6853人,零就業家庭就業安置率100%;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1800人;創業培訓人數1162人,企業職工崗位技能培訓人數873人;創業擔保貸款發放15255.9萬元。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居民收入:2023年,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351元,增長4.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61元,增長6.8%;城鎮居民生活消費支出35462元,增長6.6%;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17186元,增長8.0%。
社會保障:2023年,全區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15587人(含離退人員30737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75911人,參加失業保險參保人數43157人。全區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495338人。其中,城鄉居民參保人數433578人;職工醫保參保人數61760人。全區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3259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5995人,特困供養人數1201人,城鎮低保標準由855元提高到915元,農村低保標準由855元提高到915元。全區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共2712人(孤兒174人、事實撫養兒童2538人),全年發放補助資金377.64萬元。
保障性住房:截止2023年末,全區享受住房保障的家庭4366戶,9362人。其中,實物配租3624戶,7972人;租賃補貼742戶,1390人。全年發放住房租賃補貼資金370.68萬元。截至年底,全區共有保障對象237戶,669人有序退出。其中,實物配租101戶,366人;租賃補貼136戶,303人。新增住房租賃補貼保障對象242戶,431人。
注:
本公報中統計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正式數據以《新建統計年鑒—2023》為準。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分項與合計不等的情況。
2、地區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不變價格計算。
3、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第一產業指農、林、牧、漁業(不含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第二產業指采礦業(不含開采專業及輔助性活動),制造業(不含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第三產業即服務業,是指除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
4、規模以上工業統計范圍為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法人工業企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統計范圍為計劃總投資500萬元及以上項目和房地產開發項目;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統計范圍為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批發業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業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萬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飲業企業。
資料來源:
本公報中財政收支數據源自區財政局;對外經濟數據源自區商務局、區營商服務中心;金融數據源自中國人民銀行新建支行;交通運輸數據源自區交通運輸局;郵電通信數據源自區郵政局、中國電信新建分公司、中國移動新建分公司、中國聯通新建分公司;教育和科技數據源自區教體局、區科工信局;文化數據源自區文廣新局;人口、計劃生育和醫療衛生數據源自區公安分局、區衛健委;城建綠化數據源自區城市管理事務中心;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數據源自區民政局、區人社局、區醫保局;保障性住房數據源自區住房保障管理中心;居民收入數據源自國家統計局新建調查隊;其他數據均源自區統計局。





贛公網安備 36012202000137號